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  • 日期:108-05-28

       本鎮位於金門本島之東與金湖同為東半島兩大鄉鎮,兩者以太武山為界,山以西即隸屬本鎮,清末民初在原金山港河海交接處發現金沙,因而將港易名為金沙港,在此入海的溪流易名之為金沙溪,行政區以金沙為名。
  轄域以明、清時期的十七都為核心,再併入部分十八都倉湖保及琼山保之村里組成。民國以來,行政區之劃分時有變動,至民國五十四年始成現況,總面積41.08平方公里,全縣第二,分成八里140鄰,轄51個自然村。
  全區地形大抵以獅山、五虎山、鵲山及太武山一帶為脊梁,分向東西低傾,以西平原低地較廣,土壤較肥沃,有官嶼平原及金沙溪下游沖積平原;以東的平原集中於田浦溪下游兩岸,昔日飽受沙塵之害,土壤以砂質土為主,農業生產環境較西側為差,故昔日有諺:“要嫁過西一抱芒,不嫁過東一個人”。海岸岡陵起伏,如九女山、金山、蛇山、馬山、天摩山等,因而灣澳多,以其距福建內地近,又處內海,自古與蓮河、圍頭、安海、石井、廈門等地有密切往來。官澳、西黃灣、汶水灣、劉澳、浦邊等平淺灣澳處,古為鹽田所在。

      溪流以金沙溪最長、流域也最廣,舉凡五虎山、鵲山、太武山以西諸流,均屬其集水域,斗門溪、後水溪、田墩溪、西溪仔為其主要支流。鵲山以西為田埔溪下游,五虎山以北則以山西溪為著。由於境內丘陵散布,缺乏較深廣的沈積地層,致地下水蘊量較貧乏,故水資源的開發利用,以地表水之蓄存為主,興建湖庫乃成重要措施,前述溪流即為湖庫之所在,有擎天水庫、榮湖、金沙水庫、田浦水庫、山西水庫,具自來水源、農田灌溉等多重功能。因地處冬季季的上源位置,昔日每屆秋冬,時值旱季,地面乾燥,植被稀少,季風吹過輒〝飛砂走石〞,居民乃於聚落之東北側普遍立有風獅爺,以鎮風煞,數量居全縣之最:同時,也在村落外圍廣植風頭樹,防風定砂。因此也成為全縣百齡以上古樹最多的鄉鎮。據林務所的調查全縣列管的古樹計115株,本鎮有56株,以黃連木及榕樹為多,有魯花樹、桄榔樹,為全縣所僅有。
  古時文教發達,早於元初即建有浯洲書院,又地處龍脈入境處,復受鴻漸山之照映,歷史上文武科舉鼎盛,人才輩山,咸稱地靈人傑。
  據葉鈞培在《姓氏堂號與燈號》書中附錄的科舉名錄中,進士、舉人、貢生等類科本鎮產出者佔有其半。〝開同進士〞陳綱及〝開台進士〞鄭用錫皆本鎮之俊彥。

        近年考古學者在鎮內發現多處貝塚遺址,足見數千年前即有先民活動,開發早,與外界之接觸也早.故本鎮也是地區基督教最早設立會場之地。居民夙敬祖尊宗、重視倫理,崇尚忠孝節義、篤信宗教,宗祠、寺廟之多,傲視全縣。而移出之鄉僑表現非凡,洋樓數量為全縣之冠。
  總而言之,本鎮具悠久歷史,薈萃人文,如何重建鄉土文化,恢復舊日風華,素為鎮民所殷切企盼!